net-hunter 发表于 2019-10-25 10:13:23

足协留给了中超职业联盟3座“大山”

折腾近3年,职业联盟总算成型了。2016年底,体育总局批复设立中国足球职业联盟。可是在2017年1月举行筹备工作组会议之后,没有了下文。直到今年足代会换届选举之后,职业联盟才步入快车道。10月16日,中国足协召开新闻发布会,确定职业联盟将在今年底前正式成立。职业联盟将全权管理中超事务,包括赛事运营、竞赛管理、商务开发等方面。中国足协将不再持有中超公司(职业联盟)的股份,但保留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也就是说,中国足协只对中超起到监督作用,职业联盟才是真正掌权的管理者。中国足球职业化管理,也是向英超职业联盟讨教而来。那么没有足协直接参与管理的中超,能否向英超一样蒸蒸日上呢?职业联盟未来定会出台措施改革中超,但毒sir认为当务之急,或许是翻过这3座“大山”。◆ ◆ ◆ ◆ ◆1.“精神分裂”的U-23政策足协制定U-23政策,出发点很好。在外援当道的中超时代,本土球员生存空间被无限压缩,例如前锋这个关键位置,几乎都是由外援把持。也正是因为外援十分强势,这些年国足始终存在“锋无力”。U-23政策,要求各家俱乐部首发11人中至少有1名U23球员,出场不能少于3人次。除此之外,足协还通过抽调集中培训U23球员。总之希望年轻球员能得到更多锻炼机会,借此提升新一代球员竞技水平。年轻球员获得上场机会,的确可以收获更多的赛事经验,但这也是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中国足球青训系统混乱,青年球员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年轻小将实力不济,但依靠年龄优势却能占据首发位置,这样不仅会影响球队整体发挥,还大大降低了比赛观赏度。不少球队为了应付U-23政策,只得赶鸭子上架糊弄过去,并没有真心实意培养年轻球员。当然,肯定有出类拔萃的年轻球员,可他们又要面对足协征召集训。前两天中国国奥队官方公布了新一期集训名单,征召42名年轻小将进行一个月集训。在中超还剩下5轮的节骨眼上,足协却抽调各队优质U23球员,职业比赛难道不如集训锻炼人吗?一方面鼓励征战沙场,另一方面又抽调大搞集训,职业联盟真要好好斟酌一番“精神分裂”的U-23政策。◆ ◆ ◆ ◆ ◆2.捉摸不定的外援政策实力强劲的外援登陆中超,可以大幅度提升联赛竞技水平,但过度涌入又可能压缩本土球员发展空间,所以足协一直在制定修改外援政策。早些年,每个俱乐部只能引进3名外援,比赛中可同时上场2人。之后注册人数增加至4人,为了配合亚足联和亚冠接轨,又制定了“4+1”政策。现在是注册4人登场3人次,没有亚洲外援与非亚洲外援的区分。中超过去几个赛季,一直在尝试调整外援政策,始终没能制定固定模式。不断优化调整,的确可以最大程度完善政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足协对是否使用、如何使用外援还是没有“主见”。为了应对国际赛事,可以放开政策增加外援。为了促进本土球员发展,又选择收紧政策限制外援。一来二去,折腾外援不说,也不利于中超发展。◆ ◆ ◆ ◆ ◆3.“莫名其妙”的调节费用征收引援调节费,出发点同样很好。为了限制俱乐部追求短期成绩、天价引援,足协规定转会期内引入内外援的资金支出超过规定范围(外援4500万人民币/人,国内球员2000万人民币/人),需要按照按照等额费用向足协缴纳引援调节费。收取的引援调节费,足协将纳入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用以培养青少年及公益等活动。据外媒报道,足协从2017年夏天,一共从中超收到引援调节费超过16亿元人民币。足协的调节费制度,的确对中国足坛产生影响,让延续了三四年虚火的中国足球市场迅速降温。迫于政策,中超球队也采取了自我克制态度。可是实力出众的外援的确身价不菲,引入他们可以提升中超影响力及竞技水平,对于中国足球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用高额引援费用限制他们,无异于拒所有人才于千里之外。除此之外,引援调节费如何处理也是个头疼的事。国家没有明文规定收取引援调节费,如果签合同办事又损伤俱乐部利益,所以外援调节费很难通过正常的财务流程入账。无法做账就意味着巨额资金闲置,别说通过基金会发展青训等足球活动,就是资金能否“完好无损”都是未知数。其实就毒sir个人而言,与其搞外援调节费,不如加强落实“四大帽政策”。说好限制开销限制高薪,结果政策在土豪俱乐部面前只是一纸空文。翻过这3座“大山”,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未来职业联盟和足协还需慢慢磨合,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还中超一片蓝天。希望这不只是愿景,希望国足能成为世界杯常客。
相关推荐配电箱 http://www.bidadk.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足协留给了中超职业联盟3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