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自然而然成为诗人
原标题:杨牧:自然而然成为诗人
http://y3.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5/70ec68aa2346a3e845b7300c1663cb72.jpghttp://y3.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5/076802bba0d725ec78758df000142a77.jpg 《杨牧诗集》书影晶报记者 尹维颖近日,以诗人、学者杨牧为主角的纪录片《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上映,这部影片从诗人杨牧的朗诵入手,记录了他从花莲中学的少年成长为著名诗人的历程,让观众在重读杨牧诗文时,再度被震撼。该片是“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在北京影展活动的开幕之作,诗人杨牧特意前来出席开幕式,并于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与大陆读者面对面,共度“杨牧诗歌之夜”。本次活动由著名学者杜维明担任嘉宾主持,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担任对话嘉宾。兼具民族气息与国际视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的院长杜维明在开场时充满感情地说,他与杨牧从在念东海大学认识至今,已经54年了。杜先生的话语里对杨牧满是各种赞誉,他说:“杨牧是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非常长,以前在相当长的时间他用‘叶珊’的名字,写了很多诗,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也有国际视野。他真正的生命是个诗人,学养非常深厚的诗人,尤其诗的敏感度特别值得赞赏。很多人说他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确实是浪漫的诗人。他的作品里人文关怀非常强烈。”在杨牧演讲之前,北大五四诗社的学生现场朗诵了他的诗歌《瓶中稿》,气氛颇为火热。谈到这首诗,杨牧开始打开话匣子,他说,1972年的一天,他开着一部破破烂烂的车子,到华盛顿州去看海,并且在海边住了一个晚上,在那个晚上开始胡思乱想,构思这首诗。他说,太平洋的海水让他时常念及家乡台湾花莲,“花莲地震多,台风多,可是海啸到底是什么,新闻很少播,海啸成为我从小的幻想,这种观念被我写进诗歌里。”杨牧表示,自己在这首诗里“一反常态”地运用了不符合自己身份的“啊”这样的拟声词,其实只是因为自己想念家乡,这是一首怀乡诗。“我不是刻意要做诗人”谈到为什么选择做文字型知识分子,选择创作诗这一问题,杨牧说,他最在乎的就是文学创作,“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会特别挑文字的知识来做?我就常常想,可能跟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有关系吧。并不是我刻意要做诗人,而是因为我受了山、水、云彩、海等等这些的感染,觉得好像接近大自然,甚至有神鬼的感受,促使我从另外一个方向思考、观察自然界。当时,在空屋子里穿过去的时候,仿佛感受到有人在鼓励我必须从事创作。”杨牧坦言,成为诗人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而并非刻意,“我不可能十岁、十几岁就有这样刻意的目的”。在杨牧演讲过程中,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频频发问,大表对杨牧的敬意,他说:“读完杨牧先生的书,我觉得这个人有学问,这个诗人和一般诗人不一样!杨牧先生的诗歌写作,让我们尊重知识,了解写诗有一种精神系统、直线体系在里面,不是一触即发的行为。”杨牧称,自己虽然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但他很少只关心文本上的问题,而是常常会把自己从文本支开,到书以外,到文字以外思考,“寻找也许跟书本没有太大关系的东西”。他直言自己运气很好,碰到非常严格的国学老师,比如陈世骧先生训练他一定要把训诂学学好,才能谈其它。当院长要代表教授对付校长关于如何给学生教诗,陈平原先生对此颇为疑惑,他认为要真正地教学生读诗、写诗非常难,对此,杨牧先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的秘诀就是,将诗中的每个字都弄得水落石出。杨牧以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为例进行讲解,他说:“进入每一个文字,把每一个字统统弄得水落石出。至少要看看为什么是‘千山’,为什么要‘鸟飞’,为什么‘绝’,为什么‘万径人踪灭’,‘绝’跟‘灭’里面包含什么样的词义,‘千山’跟‘万径’到底有什么对比。我觉得不能说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陈平原曾当过北大中文系主任,他深感一个学者在体制之内的各种为难,为此,他向杨牧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诗人进入体制,又面对着这么庞大的学术机器时,如何协调?对此,杨牧说,自己在东海大学做院长时,宁可选择代表院里的教授对付校长而不是代表校长去管理院系。有段时间因为管理工作等原因而创作不了诗时,杨牧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去做翻译,翻译不需要什么灵感。因为文本总是在那里,不管是哲学、文学,还是诗、小说的文本,它总是在那里。我只要有点零碎的时间,比如开会,就翻译。”谈到阅读习惯问题,杨牧说,自己不太喜欢横排简体字,尤其是自己的作品被印刷出来的时候,他更愿意看到竖排繁体字。“这个是习惯问题,我想是古典书看太多了,就觉得文学作品一定要竖排。”杨牧自称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如果没有音乐性的话,这个诗就不成其为诗歌。也许这是吟诗的传统。根据我的老师陈世骧先生的说法,《诗经》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音乐的场合,聚会,大家歌舞,他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考证。”简介杨牧(1940-)台湾花莲县人,加州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本名王靖献,台湾著名诗人及散文作家。早期的杨牧,深受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经过留美生活的洗礼,开始关注社会。杨牧32岁以前的笔名为叶珊,32岁之后,更改笔名为杨牧,这可以看作是纯粹的浪漫情怀与兼含人文关怀的分水岭。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东华大学荣誉教授。曾获吴三连文艺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瓶中稿杨牧这时日落的方向是西越过眼前的柏树。潮水此岸。但知每一片波浪都从花莲开始——那时也曾惊问过远方不知有没有一个海岸如今那彼岸此岸,惟有飘零的星光如今也惟有一片星光照我疲倦的伤感细问汹涌而来的波浪可怀念花莲的沙滩?不知道一片海浪喧哗向花莲的沙滩——迴流以后也要经过十个夏天才赶到此?想必也是一时介入的决心翻身刹那就已成型,忽然是同样一片波浪来了宁静地溢向这无人的海岸如果我静坐听潮观察每一片波浪的形状并为自己的未来写生像左手边这一片小的莫非是蜉生的鱼苗像那一片姿态适中的大概是海草,像远处那一片大的,也许是飞鱼奔火于夏天的夜晚不知道一片海浪涌向无人的此岸,这时我应该做什么最好?也许还是做他海浪忽然翻身,一时迴流介入宁静的海溢上花莲的海滩然则当我涉足入海轻微的质量不减 水位涨高彼岸的沙滩当更湿了一截当我继续前行,甚至淹没于无人的此岸七尺以西不知道六月的花莲啊花莲是否又谣传海啸
http://img.ifeng.com/page/Logo.gif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www.bidadk.com/
了解更多请登陆 水泵控制箱 http://www.bidadk.com/shuibengkongzhixiang/202.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