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t 发表于 2019-10-13 02:02:20

对接广深,东莞7条城市轨道规划拟调整


        7月3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官网发布了《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19-2024)及线网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从7月3日起起至7月18日征求公众意见。此次调整主要基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珠三角城市群、对接穗深两大中心、适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调整的需要等方面的考虑,突出了松山湖(生态园)的区位,提升了交通可达性,同时强化了城市轨道交通远景预留通道与区域交通设施的衔接。


  《征求意见稿》显示,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由1、2、3、4、5号线5条骨干线路和1号线支线、3号线支线、4号线支线、5号线支线和深圳10号线东延线等5条辅助线路,共计10条线路构成,途经26个镇区。全网总里程298.6km。其中,地上段(含过渡段)19.8km,地下线278.8km。共设置车站108座,换乘车站11座,其中,高架车站7座,地下车站101座,市域轨道线网密度为0.12km/km2。


  本次城市轨道交通远景预留通道方案规划7条通道,总里程约212.1km。《征求意见稿》称,此次调整以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指引,在既有规划提出的预留通道方案基础上,结合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城市轨道交通远景预留通道方案,提出本次规划方案。


  在《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调整)》(2018)提出的建设时序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19-2024年)建设项目共计7条线路,线路总里程166.94km,其中,轨道交通高架线路14.7km,地下线151.36km,地面0.88km;设车站64座,其中高架车站6座,地下车站58座。具体线路包括1号线一期、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1号线二期、1号线三期、1号线支线一期、3号线支线。

  建设规划主要调整思路包括:第二期已批线路的优化,主要是基于轨道交通沿线镇、街、园区的相关规划,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由、敷设方式、站点等进行优化;新增建设项目,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和1号线三期属于1号线一期的延伸;1号线支线的调整主要是从交通枢纽布局变化角度,增加东莞市与东莞南站(赣深铁路)的衔接;3号线支线是结合深圳市线网及建设规划,与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衔接的重要工程。

  具体线路规划如下:

  ①1号线

  1号线是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直径线,全长71.8km,设站29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5座。

  途经城镇:麻涌、望牛墩、洪梅、道滘、万江、南城、东城、大岭山、松山湖、大朗和黄江11个镇区。

  功能定位:对外与广、深城市轨道网衔接,促进东莞与广州、深圳的区域合作。对内连接西北组团、中心组团和东南组团,加强了各组团与中心城区以及沿线各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②2号线

  2号线是一条由北部-西南方向的切线,全长57.1km,设站24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2座。

  途经城镇:石龙、茶山、东城区、南城区、厚街、虎门和长安7个镇区。

  功能定位:对外与珠三角区域轨道交通枢纽衔接,支持东莞与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区域合作。对内串联西部城镇密集带,加强城区与厚街、虎门、长安之间的联系,为沿线城镇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③3号线

  3号线是一条西南-东北部的切线,全长70.1km,设站25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4座。

  途经城镇:长安、大岭山、松山湖、寮步、大朗、东坑、常平、桥头和企石9个镇区。

  功能定位:对外通过区域轨道交通枢纽常平火车站、东莞东站沟通与外界的联系。连接西南组团、中心组团和东北组团,加强了各组团与中心城区、松山湖以及沿线各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④4号线

  4号线是一条位于东南部东西方向的切线,全长26.8km,设站10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3座。

  途经城镇:黄江、塘厦和清溪3个镇区。

  功能定位:促进塘厦片区与其他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增加城市凝聚力;以轨道交通引导具有后发优势城镇的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⑤5号线

  5号线是一条位于东莞市域中部的加密线,全长16.2km,设站7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3座。

  途经城镇:松山湖、大朗2个镇区。

  功能定位:对外通过与深圳13号线对接,支持东莞与深圳、香港的区域合作。对内改善松山湖、大朗镇的交通可达性,提升松山湖区的整体地位。

  ⑥1号线支线

  1号线支线是一条位于东南组团的加密线,全长32.6km,设站12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2座。

  途经城镇:黄江、大朗、樟木头、塘厦4个镇区。

  功能定位:对外通过区域轨道交通枢纽东莞南站枢纽与赣深高铁换乘,加强中心区、东南组团与赣深高铁沿线地区的联系,通过与深圳22号线对接,进一步增强东莞与深圳、香港的交通联系。对内增强黄江、大朗、樟木头、塘厦沿线镇区的交通联系,促进东南组团的整体发展。

  ⑦3号线支线

  3号线支线是一条东莞3号线与深圳11号线之间的连接线,全长1.8km,设站1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1座。

  途经城镇:长安1个镇区。

  功能定位:通过将东莞3号线与深圳11号线有效对接,进一步增强东莞,尤其是虎门、长安镇区与深圳、香港的交通联系。

  ⑧4号线支线

  概述:4号线支线与4号线相接,向东与惠州联系的一条轨道线路,全长9.6km,设站4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1座。

  途经城镇:清溪1个镇区。

  功能定位:实现东莞轨道交通线路与惠州轨道交通线路的一体化衔接。

  ⑨5号线支线

  5号线支线是与5号线相接,向西与3号线衔接的轨道线路,全长5.5km,设站3座,其中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2座。

  途径城镇:松山湖1个镇区。

  功能定位:衔接5号线与3号线,进一步强化大朗、松山湖片区与长安新区的联系。

  ⑩深圳10号线东延线

  深圳10号线东延线是深圳10号线东延贯穿东莞凤岗镇南部的跨区域加密线路,全长7.1km,设站3座,暂未能与东莞市域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形成换乘。

  途经城镇:凤岗镇1个镇区

  功能定位:对内用以提升凤岗镇南部的交通可达性,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对外加强东莞与深圳区域合作。深圳10号线东延线规划实施纳入深圳市建设规划四期调整,工程具体由深圳市进行实施和运营管理,已经纳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调整(2017-2022)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分析。

  第二期建设规划缘何调整?

  《环评征求意见稿》显示,此次调整主要基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珠三角城市群、对接穗深两大中心、适应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调整的需要等方面的考虑。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珠三角地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举措之一,东莞作为粤港澳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城市,应主动参与国际湾区竞争与合作,积极争取将水乡经济区、滨海湾开发区和东莞港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重大平台。为此,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应考虑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需求。

  融入珠三角城市群。随着珠三角城市群的逐步发展与建设,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将增加穗莞深和莞惠城际线,后期规划的线路将增加佛莞城际、中莞城际、虎岗城际三条,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应考虑与城际枢纽的衔接。同时,随着深茂铁路(虎门南站)、赣深高铁(东莞南站)的引入,东莞提出主动衔接上述站点,充分发挥枢纽作用。

  对接穗深两大中心。近年来,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将不断加强,与东莞相邻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东莞市积极开展城市轨道网络规划调整和建设规划调整,加大对区域交通枢纽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东莞市与区域轨道交通及周边相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衔接,促进区域与城市间经济合作、交流和协调发展。

  近年,由于国家和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高铁和城际轨道)方案调整、引入东莞,珠三角区域融合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的实施对东莞市相关产业、城市空间布局产生较大影响等原因,东莞适度放缓第二期建设规划项目的实施,并同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案调整是必要的、合理的。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器控制箱 http://www.bidadk.com/kongzixiang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接广深,东莞7条城市轨道规划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