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一号一号 发表于 2019-10-13 02:08:45

东莞公共机构生活垃圾今年强制分类


        “至2020年底,东莞市应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10月9日下午,东莞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南方+率先解密此次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做法。

  东莞市副市长刘炜、市政府副秘书长赖健伟,全市副处级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分管领导,市城管局主要领导,市城管委办公室全体成员,市城管局副处级以上干部、综合执法支队、各科室及下属单位负责人,各园区管委会(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城管分局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涉及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标准及收运处理要求,建设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配套体系以及部门职责分工等内容,将进一步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公共机构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做法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倡导市民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和形成良好习惯,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据悉,2018年起,东莞推进全市公共机构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快完善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园林废弃物等分流分类收运处理,力争到2020年底前,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设施设备,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标准体系,形成切合东莞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刘炜表示,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有效措施。近几年,“垃圾围城”是我市的“切肤之痛”,成为制约城市发展最为突出的“城市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必要途径。

  “要把垃圾治理作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突破口,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入手,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彻底解决垃圾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处理难度高等问题,从根本上扭转‘垃圾围城’的被动局面。”刘炜说。

  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有步骤地开展

  据悉,东莞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有步骤地开展,逐渐在从公共机构到社会面进行延伸。2018年,全市公共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0%以上。

  2019年,全市公共机构持续推进强制分类,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相关企业启动强制分类,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5%以上。

  2020年,巩固强化、稳步推进全市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的强制分类工作,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分类标准及收运处理有明确要求

  会上,东莞市城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郭怀晋(主持全面工作)表示,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等实施强制分类的主体负责将其产生的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可逐步纳入强制分类的类别,其他垃圾按现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

  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备受关注,包括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园林废弃物。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如何进行分类收运处理?

  以关注度高的有害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为例。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具有易燃性、腐蚀性、

  爆炸性及传染性等特点,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届时,相关部门会在强制分类区域设置若干个专门的有害垃圾投放容器,在醒目位置设置有害垃圾标识,引导单独投放有害垃圾。2018年10月底前,全市公共机构要完成区域内有害垃圾投放容器的设置,由市机关事务局负责督促落实;2019年10月底前,全市相关企业要完成区域内有害垃圾投放容器的设置,由各园区、镇(街)负责督促落实。

  建设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配套体系

  “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建设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配套体系显得尤为关键。”郭怀晋说。

  郭怀晋表示,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需要在强制分类区域统一配备标志清晰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可回收物-蓝色垃圾桶,易腐垃圾-绿色垃圾桶,有害垃圾-红色垃圾桶,其他垃圾-灰色垃圾桶)。

  紧跟其后,便是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根据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进度,调整原有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立有害垃圾收运系统、易腐垃圾收运系统、可回收物收运系统及其他垃圾收运系统,配备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密闭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实现不同类别生活垃圾独立收集、运输。各园区、镇(街)根据“分类投放为主、二次分拣为辅”原则,因地制宜设置垃圾分拣站和分拣中心。

  同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是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要保证。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设施的建设,解决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园林废弃物等的处理去向问题。

  与此同时,引导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意义重大,也是确保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效果的重要手段。

  会议要求,各园区、镇(街)在原有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单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辖区内居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设置固定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收集点,设立宣传栏、垃圾分类督导员等方式,引导市民自行定点分类投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由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负责日常管理,再由专业公司上门集中收运。设置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引导市民在家中做好“干湿分类”后投放,易腐垃圾纳入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进行收运处理,其他垃圾进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多管齐下,合力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需要形成合力作用,才能确保开展效果,形成长效机制,有利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此次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东莞多部门联动,将完善制度保障和监督考核,加快完善东莞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制度,明确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要求,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合力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如果说完善制度保障和监督考核是管理手段,那么,提倡源头减量和终端管控则是科学做法。

  郭怀晋表示,在源头产生环节,提倡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厉行“光盘行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等;在中端收运环节,严格把关拒收拒运,对未按要求进行分类的生活垃圾进行拒收拒运;在终端处置环节,严格控制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或卫生填埋场。各级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倾倒生活垃圾、倒卖“地沟油”等行为。

  “探索智能分类和社会参与,为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注入活力,使其更接地气。”郭怀晋说。

  会议透露,东莞将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通过“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推广“互联网+垃圾分类”有效经验,促进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

  与此同时,东莞将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形式,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置服务,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了解更多请登陆 家用配电箱 http://www.bidadk.com/jiayongpeidianxia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莞公共机构生活垃圾今年强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