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液 发表于 2019-10-13 04:08:32

每年新增学生逾7万,东莞学位资源和教育质量如何破局?

  编者按:今年4月初举行的东莞市委深改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肩负起东莞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局中的使命担当,推动全市“1+1+6”工作思路落实到位,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莞改革开放新篇章。
  会议通报了2018年东莞优秀改革项目名单,涉及营商环境、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和拓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保障、基层治理机等多个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逐梦新征程,激发新动力。我们将陆续转载媒体对这些项目的系列报道,关注上述改革探索的东莞实践。
  扩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品牌学校和未来学校建设……近年来,东莞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针对教育痛点和难点,推出了系列改革举措。
  东莞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坦言:“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如果已经存在的门槛跨不过去,或者以此作为不去解决、想办法的理由,那么无法称之为改革。”
  东莞教育部门从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大局出发,勇于向机制体制的深层问题寻找解决的路径,针对解决东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不足,结构失衡和品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几大问题,深化基础教育资源优化均衡改革,并且以此作为省改革试点,不断推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戳上方视频
  顶层设计
  部门联动促进教育扩容提质
  万事开头难,起步是关键。东莞是教育大市,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105.31万人,每年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生人数超过7万,这个增长数量相当于内地一个县的学生总人数水平。一方面是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吸引人才驻足发展;另一方面则对东莞的公共配套服务提出了严峻考验。基于这样的背景,东莞积极探索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并且作为全省三个改革试之一,以点及面,改革的意义和价值尤为突出。在当中,如何进行顶层设计,考验着施政者的智慧。
  “东莞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编制了《东莞市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专项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呈报省重大民生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审定。”梁凤鸣说。
  《方案》提出,东莞将深入实施公办教育资源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民办教育质量提升、师资管理队伍体制创新、“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等五方面改革,力争通过2年时间,让一批改革措施落地生效,新增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组建15个教育集团,培育60所品牌学校,增加2万节“慕课”资源,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逐步解决东莞基础教育学位不足、结构失衡和品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问题。

  如何让优质顶层设计真正落实?以公办教育资源扩充为例,至2020年,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共267所,新增学位17.4万个。尤其是学前教育,全市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占比达30%,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80%,每个园区、镇(街)至少办有2所镇办公办幼儿园。
  扩充一定要有载体,要建学校需要土地,从保教育用地到建设审批到资金保障,怎样做到抽丝剥茧,让以往的难题逐个击破,真正达到扩充公办教育的“东莞速度”?
  “我们将发挥牵头职能,积极主动作为,扎实做好教育扩容提质各项工作的协调、督导、检查、推动工作。”梁凤鸣说,比如,在市教育工程指挥部框架内,积极协调解决学校新建扩建工程当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协助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履行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市土地审批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职责,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出让环节,认真审核保障教育用地、落实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等情况;在市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框架内,推动建立学龄人口信息动态收集、定期通报机制,增强学位规划建设的预见性和精准性。

  去年6月,东莞打出扩容提质组合拳,按照人口变化的实际,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千人学位数分别不低于45个、95个、40个。并要求各园区、镇(街)要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当地教育资源现状,对新增学位需求和缺口分年度、分学段进行测算,科学编制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探索建立园区、镇(街)提前5年预测学位需求、提前3年规划学校建设、提前1年落实学位供给的“531”学位动态供需协调机制。
  目前,东莞已设立专项资金,采用竞争性激励措施,对各园区、镇街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减轻镇街财政负担,也提高镇街的积极性主动性。东城街道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把教育资源的优化调整,建立在城市发展的需求基础上,统筹整合各类用地资源,深挖东城教育发展空间。东城还将结合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和发展态势,合理预留教育设施建设空间资源,确保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建设用地需求。”
  这位负责人表示,东城在建楼盘中有4个均已规划配套幼儿园,犬眠岭、旧锡边和牛山新村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将按照要求配建3个公办幼儿园。东城街道还预留了51公顷教育资源用地,其中幼儿园用地预留13.4公顷,小学用地预留25.9公顷,中学用地预留11.7公顷。

  去年9月,东莞市实验幼儿园雅园新村园区新学校迎来了建成后的第一批学生,老师正在陪学生们玩游戏,舒缓他们的紧张心情。
  多措并举
  形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闭环
  扩,是不断扩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的普惠面;提,是要提高东莞教育质量和美誉度,使其与“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发展定位紧密吻合,真正形成“品质教育,学在东莞”的社会口碑。
  时隔三年,东莞这所学校班级数量逐年增加,班额也相应扩大,尖子生流出率降低。2016年6月,南城街道委托东莞中学管理南城中学,南城中学更名为东莞中学南城学校(以下简称“南城学校”),成为东莞学校托管改革首个试点,东莞中学教育集团也成为东莞首批教育集团之一。
  “无论学校的社会口碑还是教育教学成果,或是教职工队伍积极性,南城学校在各方面已与过去有了较大改观。”东莞中学校长兼南城学校校长黄灿明告诉记者。从社会反馈来看,南城学校摆脱了过去招生困境,很大原因在于家长对南城学校教学质量信心提升。这也被业界视作集团化办学成效在南城学校开始初步显现的表征之一。

  东莞中学教育集团也成为东莞首批教育集团之一。实践三年,办学质量和社会口碑得到很大提升。
  放眼全国教育的改革路径,“集团化”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东莞选择集团化办学这步棋也是经过多城调研,根据东莞的实际量体裁衣,务到实处。
  按照东莞教育集团化的制度设计,东莞市教育局重点统筹推进薄弱镇街、优质资源需求强烈区域集团化办学。园区、镇(街道)根据需要自行组建本区域内教育集团,新建公办学校原则上纳入名校集团统一管理。松山湖片区、城区片区将率先开展试点。
  从全市层面看,已经启动首批东莞中学教育集团、东莞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集团、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幼儿师范学校教育集团六个教育集团。今年还将组建15个教育集团,到2020年,全市将组建30个以上的教育集团,初步形成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
  与此同时,镇域之间的集团化也如破竹之势迅速布局。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区域内合作,如松山湖成立未来教育集团,茶山镇组建以茶山中学、茶山中心小学的“茶山中学教育集团”,寮步镇香市中学与石龙坑小学、华衍学校签订集团办学协议;二是区域之间的合作,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与石排中学集团化办学、松山湖实验小学、北区学校和横沥实验中学集团化办学等。
  东莞集团化办学,除了市内盘活存量,还将积极借助外脑。“接下来将探索引进市外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教育集团、品牌学校等优质资源到东莞开展集团化办学,提升东莞集团化办学质量。”东莞市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叶卫红说。
  就在今年3月,东莞首批3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正式公布,为期三年的品牌学校培育工程将正式拉开序幕,计划培育100所品牌学校。紧随其后,全国首个未来教育实验区在东莞松山湖揭牌。东莞引智高端,将依托中国教科院的专业优势为东莞市教育改革决策提供理论与科研支持。

  全国首个未来教育实验区暨松山湖未来教育集团在东莞松山湖揭牌。
  品牌学校、未来学校以及集团化办学将成为东莞教育提质工程的重要抓手。以集团化办学托举新建和薄弱学校两极,以品牌学校启发和帮助一批学校增强内驱力,并且以他们作为牵引,带动更多学校突破发展瓶颈。从而,达到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闭环。
  精准帮扶
  名师“手把手”引路教师持续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城市教育发展的根本,还是要看如何以人为本,在持续培养教师上富有远见。东莞以新教师培训和互联网+教师协作为切入口,持续为教师发展赋能。
  有一种入职关怀,扶上马,送一程,还有一群长期成长的同伴。这种幸福感正是东莞为新入职的公办教师提供的“福利”。
  为帮助新教师实现上岗前的“变形”,让他们完成从学生向老师的过渡,提高实操能力,从2018年3月起,东莞开始推行一项专门针对公办学校新教师的培训计划——市财政分别斥资732.68万元、650万元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改革。此项改革纳入2018年省委深改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专项改革试点”项目内容。
  教师规培通过专题讲座、模拟课堂、小组教研、基地跟岗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见习教师职前教育,帮助新教师应对职业技能实践培训之不足,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进入规范的职业发展轨道。

  东莞为新教师打造岗前“变形计”
  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兵介绍,通过对去年学员的调研,今年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时间将从一年延长到一年半。同时,还将加大新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增加十大基本功选修课程,包括游泳、三笔一画、多媒体应用和急救与安全等。
  “回忆我们刚走上讲台,从懵懂到游刃有余再到提升,至少经历了六、七年的摸爬滚打。”李兵说,实行新教师规培,名师手把手引路,大大缩短了一位新教师的成长时间,也体现了政府对新教师切实的关怀,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这项改革将大大完善东莞现有教育培训体系,规范新教师的职业技能,对东莞教育生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可持续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拥有全市60%以上学生的民办学校,绝对多数民办学校办学实力薄弱。跳出薄弱,首先要赋能教师。东莞率先在全省构建起网上教师协作社群,搭建慕课平台,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精准帮扶,使公办学校名师资源引领带动薄弱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东莞市教育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师协作社群”实现一对一师徒教案精准指导、学科团队之间网络协同备课,打破时空限制,最大化发挥公办学校名师效益,实现教育信息化精准帮扶,提升薄弱民办学校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数据显示,莞城中心小学、石龙三中和东晋实验学校、大朗巷头小学和东明学校等学校已累计开展6000次线上教学设计指导活动。
  同样是剑指教育均衡的大工程——莞式慕课,用于进一步扩充教育资源、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激励民办学校添置更新信息化设施设备等,力图打破学校间尤其薄弱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壁垒,实现教育均衡。

  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精准帮扶,使公办学校名师资源引领带动薄弱民办学校教师成长。
  记者从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了解到,莞式慕课平台已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共享23.7万个数字化教学资源,资源下载量达96.5万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双师教学”“慧教育 慧资源 慧应用”“慧教育 融合创新”等系列专题研训活动的教师超过24.3万人次。针对中低收费民办学校的“双师教学”陪伴式精准教研已累计开展1000次线上教学设计指导活动。
  就在4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公布了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名单,全国仅有40个区域入选,东莞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区域,可谓是广东教育界的“独苗”。
了解更多请登陆 家用配电箱 http://www.bidadk.com/jiayongpeidianxia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年新增学生逾7万,东莞学位资源和教育质量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