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张图片带你穿越回清末民初的东莞
图1:清末太平福音堂黑白全景明信片图2:民国日本人绘石龙铁桥明信片图3:清代香山虎门图图4:1934年急水门至虎门军事地图图5:1840年代大小虎岛彩色铜版画图6:1840年虎门激战黑白铜版画图13:民国东莞龙太公路公司股票图7:1890年代东莞商埠邮票图8:东莞最早邮戳图9:太平海关寄韶州公文封套图11:民国陈济棠签发东莞糖厂委任状图12:刘纪文为何建为陈瑞颜证婚 东莞时报记者 李立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将近一百年间,是风云际会、时代更迭的一百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大时代背景之下,东莞在经济、政治、交通、民生等许多方面发生着变化。 这一百年里,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和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留给今天的除了精神上的传承之外,还有众多的历史文献。日前,在莞城图书馆“尺素乡情—东莞近现代历史邮品与文献展”上,由私人收藏家王晓强收藏的一批珍贵文献就披露了许多与东莞历史人文有关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些久远年代下隐含的重重线索与情绪,于是记者从13张展览的图片,拾掇出了一段历史细碎。 鸦片战争时期的大炮挡住了海上的日军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年的六月,英国的军舰开进珠江口,他们率先看到的是珠江上往来的渔民和珠江入海口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小虎岛(图5)。当时大小虎岛还属于东莞县界。 很快英军就发现,珠江口的虎门是他们必须要突破的一道关隘。对于英军来说,虎门并不陌生,正是一场驰名中外的硝烟运动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英军军舰向虎门沙角、大角炮台进行炮击,一时间,翻腾的珠江口硝烟滚滚。这段历史,大伙都不陌生。但当时的情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幸运地,这一幕幕被画师踏实地记录了下来,并被制作成了铜版画(图6)。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前,作为南中国的门户,虎门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展出的《清代手绘香山虎门图》(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门协镇军事分布和附近海域情况,这充分显示了虎门的海防战略地位。 地处珠江口的要扼,虎门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在陆路交通不便的时代,虎门太平成为外界进入东莞的第一站。从太平沿东江逆流而上,到达东莞县城,然后再到达石龙,从石龙接着去往南粤腹地。 为了加强海防,光绪年间,清政府从海外购入大炮来抵御侵略者,其中包括了德国克虏伯大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大炮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之后,竟然还抵挡住了侵华日军从海上的进攻。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唯一海战就发生在虎门。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守军多次在虎门要塞抗击日军。而日军为了攻占虎门,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由日军绘制的《1934年急水门至虎门军事地图》(图4)说明了这一点。在还没有卫星遥感和先进勘探设备的上世纪30年代,这张海战图却能十分精确地标示出各水域的深度。 中国军队靠着半个世纪前的西洋大炮粉碎了日军的进攻,日本军队没能从虎门攻入广州,由大亚湾登陆,由陆路攻占广州,而此时“虎门仍屹然无恙”。虎门是广州保卫战中国军队坚守的最后据点。后在遭到日军里外夹击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才从此时已失去固守意义的虎门炮台撤出。 如今当年炮火轰鸣的下横档炮台8号炮池仍在,大炮早已被日军拆去,炮池正对着的已经不再是曾经风云际会的珠江口,而是飞跨天堑的虎门大桥。 开埠带来了新老交替 1847年,距离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已经过去了一年,王元深、李清标和叶纳清三位牧师一起来到虎门传道,他们寓居在距离太平四公里的镇口,以赠医施药为传道开路,基督教由这里传入中国。 叶纳清和王元深在虎门传教一做就是五十年,1897年德国母会决定在太平建立教堂来纪念二人。《清末太平福音堂黑白全景明信片》(图1)为大伙提供了当时的情景,福音堂邻水而建,建筑风格采用了不少西方元素,占地约四十亩,其中有一栋是专门提供给女传道人居住的姑娘楼。如今,福音堂为太平人民医院和福音堂所在。 基督教当时被叫做洋教,和洋火、洋油一样,这些都是随着开埠而来的新鲜事物,这些新鲜事物改变着东莞人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一些旧有事物逐渐走向消亡。 1863年上海英租界最早开放了“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并在1865年首先发行了“上海工部局大龙邮票”,这些邮品就是“商埠邮票”。东莞在1852年开埠后,由于众多外国传教士在莞传教,商业发达的东莞曾动议开办商埠邮政并发行商埠邮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夭折。这张当时商埠邮票的试印样上也在本次展览上展出,印着“東莞贰拾”字样(图7),当时的东莞被拼写成TUNGKUN。尽管这枚商埠邮票未能进入流通领域,但它却成为东莞商贸繁荣和对外交往频繁的历史明证。 1896年,光绪帝批准开办中国邮政,最早的地方邮戳上,不含日期,东莞邮局最早的邮戳被设计成碑型,上面刻印着“东莞大清邮政局”几个字(图8)。邮路的开办,促进了东莞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而曾经在消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驿站则逐渐走向消亡。 1908年,一封公文由太平海关寄往韶州府驿站(图9、10),这个时候,离驿站退出历史舞台已经不远。邮局出现后,驿站逐步被裁汰,文书开始由大清邮政官局传递。1913年北洋政府正式裁撤了所有的驿站。 新老交替之中,一个新的时代正悄然到来。 广九铁路带动东部发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第二天,汉阳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汉阳宣布光复。 10月11日同一天,远在东莞石龙,广九铁路石龙铁桥南桥宣布建成通车。东江在石龙火车站处分流,南支流部分建起铁路南桥,北支流架起铁路北桥。不经意之间,石龙铁桥的通车,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一个历史注脚。 1907年,清政府借款修筑广九铁路,石龙南桥列入工程计划,由英国铁路公司负责建造,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任顾问,石龙火车站就位于南桥和北桥之间,而保存至今的石龙南桥旧址是广东省现存最早的一座铁路桥。到了1911年广九线全线贯通,石龙作为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而石龙铁桥也有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民国期间日本人绘制的石龙铁桥明信片上(图2):茵茵绿草洲旁,一座铁桥飞架南北。抗战时期,日军还曾在铁桥附近设立军事禁区。 战争年代石龙铁桥曾遭遇频繁轰炸,如今弹痕依旧。新中国成立后,石龙南铁路桥又经历几次大修,直到2007年3月,广深四线石龙南桥建成通车,连通广深三、四线工程,接京九铁路。广深铁路(601333,股吧)石龙南特大桥、四线石龙南桥修建后,广九铁路石龙南桥才圆满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功成身退”,现仍由石龙南桥武警中队的武警负责把守。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北洋政府窃取了胜利果实,社会动荡不安。但广九铁路的通车还是拉动了东莞东部地区的发展。广九线当时在广州市境内不过三、四站,但在东莞县境内有石龙、茶山、土塘、常平、塘厦、石鼓、天堂围等近十个站点。 “黄金时代”的大发展 1929年,有着“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主政广东,除了在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外,经济上也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兴办现代实业,大搞市政建设。在他主政的7年里,广东的发展被不少老广州称之为“黄金时代”。这段“黄金时代”中,东莞也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36年,东莞明伦堂所属沙田经理局整理委员会发行了《东莞龙太公路公司股票》(图13),为修建龙太公路募集资金。这张股票大小约有A3纸规格,采用凹版印刷,印制得十分精美。股票上除了印有龙太公路的规划图,还清晰地注明股票发行方法、董事会成员和龙太公司章程等内容。 龙太公路分为莞太线和莞龙线,是贯穿东莞西部的陆路交通大动脉,龙太公路沿用至今,曾经是107国道的一部分,现在则是省道的一段。 就在东莞明伦堂发布龙太公路公司股票的同一年,一名名叫罗增栋的人来到东莞,他被陈济棠委任成为东莞糖厂会计处稽核专员,负责糖厂账务财会方面的工作(图11)。对于罗增栋来说,这是他的一份新工作,而对于大部分东莞人来说,东莞糖厂也是一家崭新的企业。 东莞糖厂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大企业,由陈济棠第一集团军军垦处经营,1935年兴建,1936年1月16日投产,当时的设备都是从捷克进口,当时厂里还派了工程师前往捷克学习制作工艺。 罗增栋在东莞迎来了他的新生活。离东莞不远的广州,一对新人也在同一年步入了他们人生的一个新阶段,1936年6月1日,顺德人何健为和陈瑞颜,在广州市府礼堂结成夫妻,而成为他们证婚人的则是当时的广州市市长刘纪文(图12)。 刘纪文是东莞横沥人,在成为广州市市长前,他还曾在南京做过市长。在广州,刘纪文在地方建设方面颇多作为,制定了全市道路系统规划(1932年公布),修筑马路11万平方米。而在他任内最重要的工程,则是完成珠江上的第一座桥梁—海珠桥。 不过刘纪文被人们谈论最多的身份,还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1914年,刘纪文在美国看望宋子文时认识了宋美龄,1916年,由于宋子文的撮合,宋美龄与刘纪文在美国纽约口头订婚。 但1917年两人回国后却始终分隔两地,只有书信往来,曾经的婚约逐渐转淡。当1926年刘纪文回到广州时,宋美龄身边已经多了另一个男人—蒋介石。经过五年的苦追,当时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终于在1927年迎娶了他生命中重要的女人,而蒋介石是如何从刘纪文手上抢走宋美龄的,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们定了城下之盟,也有人说刘纪文是被胁迫的。 当时,现代婚姻观念已经在中国盛行,主政广州期间,刘纪文不仅多次充当证婚人,还筹办了广州第一次的集体婚礼。一个为别人的幸福见证的人,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未能守护住自己最初的那份幸福,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版图文感谢东莞收藏家王晓强先生的大力支持,所有图片均由王晓强先生提供)
(责任编辑: HN666)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厂家 http://www.bidadk.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