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455 发表于 2019-10-13 13:40:39

文体事业滋养城市内涵精神,东莞城市气质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一路高歌,却也戴上了“文化沙漠”的帽子。进入新世纪,从村村有舞台到天天有活动,东莞逐步实现了文化设施和文艺精品的市镇村全覆盖;从奥运会的东莞冠军到市民运动会的民间高手,东莞也从一个体育大县升级为“全民运动之城”。

  “书香东莞”“文化四季”“全国篮球城市”……一张张新名片描绘着东莞的城市内涵气质。这座长期被经济光环笼罩的制造业城市,正展现出诗意栖居、活力焕发的一面。

广东宏运华南虎俱乐部已经拿下8个CBA联赛的总冠军。南方日报记者李细华摄

  夯实公共设施建成“十分钟文化体育圈”

  2001年,“文化新城”成为东莞城市形象重要定位。东莞投巨资打造市级文化设施,建成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展览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先进文化场馆。

  以行政中心广场为原点,短短几年,一批现代、大气的城市文化地标迅速崛起。而在村和社区,一幅文化新画卷也逐渐铺开。按照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东莞积极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同时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且满足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

  2012年12月23日,85岁高龄的余光中做客莞城“文化周末”,在被告知东莞有几十万台商后,他打趣道:“其实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东莞台商啊。卖什么?我卖书啊。”在莞城“文化周末”、东莞音乐剧节、东莞读书节等文化惠民工程,市民在近距离接触名人大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魅力。

  与文化交相辉映的,是东莞体育的辉煌历史。这是一座有着“举重之乡”、“全国游泳之乡”“龙舟之乡”、“全国象棋之乡”、“全国篮球城市”等众多美誉的城市。赛场上的敢打敢拼、争当第一的“硬气”精神,给东莞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带来了蓬勃朝气和满满自信。

陈镜开破纪录的瞬间。资料图片

  经过多年摸索,东莞的体育事业发展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坚持群众体育惠民生、竞技体育树品牌、体育产业促转型三驾马车带动。

  近年来,东莞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基层体育设施升级改造纳入每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实施“百片足球场”和“百个社区体育公园”的“双百”工程,实现了十多个体育馆、上百个足球场、上千个羽毛球场的“十百千工程”,位于寮步的东莞篮球中心更是被誉为“CBA第一馆”。

  清晨在小区慢跑,上午泡图书馆,下午逛展览,晚上看演出,这就是东莞市民的一个平常周末。如今,东莞“十分钟文化体育圈”不断完善,文艺和运动早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植根本土培育特色文体品牌

  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大市,人们对其文化的认知却有明显落差。挖掘东莞本土文化,成为东莞迈向文化名城的关键一招。

  2004年,自宋代传于东莞赵氏而今几近失传的千角灯重新面世,获得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金奖第一名和“中华第一灯”称号。在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和墟市让龙舟制作技艺、麒麟制作、茶山公仔等本土非遗项目与时俱进,重述传统之美。

  多年来,各镇街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元素,茶山“茶园游会”、清溪“麒麟踏青赏花行”、洪梅“花灯文化节”、桥头“油菜花节”,浓浓“莞味”,香飘四季。

  在东莞诞生的文字意味着什么?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这样解读:“中国最重要的打工文学作家在东莞。”而近10年来,这座城市诞生了大批题材不同、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截至目前,东莞作家协会已有会员356名,其中中国作协会员33人。

  有人爱写,有人爱读。根据国内最大中文图书电商当当发布的“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东莞已连续四年入选全国“书香十市”,图书购买力位居全国第10名。

  与文化相比,东莞的体育品牌更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与千角灯重新面世的同一年,东莞体育最亮眼的一个品牌横空出世——篮球。

  1993年,宏远集团的灵魂人物陈林成立了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这是中国首家民营职业篮球俱乐部,成立后近10年时间里,他们一度距离最高荣誉只有一步之遥。

  2004年,第二次打CBA总决赛的易建联还非常青涩,他在赛场上不知疲倦地奔跑、飞扣。在那一年,杜锋霸气砍下场均25.8分、9.8篮板,带领广东宏远拿到史上第一个联赛冠军。正是那一年开始,广东宏远队在CBA打出黄金10年,成就了8个总冠军的最强战绩。

  那一年,东莞获评“全国篮球城市”。在后来的境内外各级比赛中,东莞篮球霸气依旧,为东莞的竞技体育缔造了历史。

鸦片战争博物馆。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文体产业交相辉映提升东莞城市气质

  东莞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精品文化服务,进行全民艺术普及;另一方面立足本土特色,传承和发扬东莞优秀传统文化。

  而连续举办的大型赛事以及群众体育比赛,让东莞市民得到文化之美涵养的同时,也为城市精神注入了体育的基因,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2007年,东莞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把眼光投向了文化产业。2011年,东莞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计划用10年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通过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东莞制造”插上了文化创意的翅膀,东莞文化产业迅猛崛起。与此同时,漫博会、茶博会、香博会等大型展会的“文化引力”,也促进了东莞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东莞,文化引力无时不在,而体育激情也无处不在。从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到桌球神童丁俊晖、篮球巨星易建联,从全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到“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会”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李永波羽毛球学校,从2015年苏迪曼杯、2017年亚洲马拉松锦标赛,到2019篮球世界杯,体育事业让东莞凝心聚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与此同时,为了让群众体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18年东莞市体育局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办事处联合主办万科·东莞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设置20多个兼顾竞技性与参与度的比赛项目,激发市民参与运动的热情,这在省内还是首创。

  “书香东莞”“音乐剧之城”“全国篮球城市”“全民运动之城”……“世界工厂”的标签在改变,城市气质也在改变。在打造文体品牌、繁荣城市文化的道路上,东莞正越走越自信。

  数读

  2015年

  2015年,东莞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72.16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15%,高于全国水平。

  2016年

  东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35.47亿元,占GDP比重5%,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次于深圳、广州,跃居全省第三位。

  2016年

  1978—2016年东莞艺术表演团体由1个增加到20个;公共图书馆由1个增加到605个,藏书量由11万册增加到1014万册;博物馆由2个增加到49个。

  2016年

  截至2016年,全市已建设有村镇文化中心80多个,文化广场近450个,文化设施占地总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

  2017年

  截至2017年,全市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1862.4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7年

  2017年全市有社会体育组织144个,千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近500场次,开展了“体育千人公益培训计划”,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全市覆盖。

  金句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请人出汗不如请人进剧院

  随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文体赛事活动日益丰富,东莞市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一个比较时髦的说法是:“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请人进剧院。”

  如今的东莞,体育公园、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皆是市民日常“打卡”处。无论是下班后还是周末,尽是人们休闲放松的身影。无论是足球、广场舞等大众项目,还是棒球、古琴等小众项目,均有不同年龄段的学徒和“粉丝”。

  无疑,文化和体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刚需”,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

  东莞体育地位超乎你的想象

  东莞作为地级市却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超出想象的贡献。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创造者陈镜开是东莞培养的;新中国第一枚亚运会游泳金牌是东莞运动员叶润成取得的;高峰时期,国家游泳队和国家篮球队超半数都是东莞培养输送的运动员;东莞是全国职业足球、职业篮球发展最早、最好的地市;东莞运动员填补了中国参加奥运会马术障碍赛项目的空白。

  评论

  让文体产业擦亮东莞的城市品牌

  在行政中心广场上,玉兰大剧院宛如一袭弗拉门戈舞蹈旋转的飞扬裙摆,旁边的东莞市图书馆则端庄挺立,仿佛是大地上一部翻开的书。

  鸿福路上的这两座相距不远的建筑,是东莞文化的新地标。

  沿着鸿福路东行,在松山湖大道和东部快速的交界处,一座现代化的篮球馆傲立于此。这是被称为“CBA第一馆”的东莞篮球中心,是很多球迷心中的圣地。

  这也是第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7东莞国际马拉松的半程马拉松终点。亚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专业运动员,与3万名莞马业余参赛者同场竞技,是东莞自改革开放以来主办的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空间转移范围最广的一次赛事。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体育映照着城市的精神。

  因制造业而崛起的“世界工厂”东莞,也曾有过“文化沙漠”的印象——经济非常发达,但文化处于边缘地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处广深之间的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缺乏自信——论传统不及广州,论新锐比不上深圳,改革开放为东莞带来了飞速增长的财富,但与珠三角的其他兄弟城市比文化,那岂是简单的GDP数字游戏?

  为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务实的东莞人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延伸至镇街一级,深耕本土,发掘、展示东莞文化,在全国来说都比较少有。

  市、镇两级的文化场所设立后,一大批文化人才聚集于此,对东莞本土文化的挖掘呈现力度不断加大,也让外界认识一个丰富、精彩的东莞形象。

  这些努力成效显著,东莞的文化自信在对传统的认同中逐渐站稳。在东莞市文化馆,东莞的龙舟制作技艺、麒麟制作、醒狮头制作技艺、茶山公仔等本土非遗项目,在非遗墟市中成为“明星产品”,在影像摄影展中又变成了“留住乡愁”的文化传承。

  自2013年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莞通过结合城市实际的文化建设,让市民得到文化之美的涵养,这润物无声的服务和培育,正悄然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在挖掘培育本土文化的同时,东莞积极与外界知名机构院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文化精品。

  在打造“中国音乐剧之都”的过程中,东莞创编制作的中国音乐剧《蝶》获得韩国大邱国际音乐节最高奖,成为第一部走出国门的音乐剧,先后斩获了文化部“文华大奖特别奖”、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特别大奖以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

  现在的东莞文化舞台,本土非遗与国际时尚一起登场,传统民俗与当代艺术交相辉映,文艺创作者和热情的观众掀起一波波文化活动热潮。

  在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东莞的体育也在稳步前行。

  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东莞通过接连成功承办国际大赛,一举打消了外界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疑虑,树立了东莞的良好城市形象,以及坚定了对东莞发展的信心。

  今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东莞输出的运动员悉数为国夺金。在三人篮球赛上,黄文威最后时刻上篮绝杀韩国,他振臂一呼,举国沸腾。

  要知道,这是一支以麻涌镇三人篮球队为班底打造的国家队,从草根球场到国际赛场,展现的是东莞作为“全国篮球城市”的底蕴和自信。

  一座城市文化水平的提升,并非朝夕之事;一座城市对于体育的热爱,需要支持和鼓励。

  所幸的是,东莞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文化和体育有着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

  岁月流转,在官方与民间的努力下,东莞的文化定能在更高的舞台上振臂一呼,文体产业将携手擦亮东莞的城市品牌,滋养城市的内涵和精神。

  

   
了解更多请登陆 并网柜 http://www.bidadk.com/bingwanggui/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体事业滋养城市内涵精神,东莞城市气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