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草再生记:莞草依依 浓妆淡抹总相宜
《猫咪隧道椅》局部
《草席几》编织过程
非遗传人教手艺
梁洛文老师
张欣琦老师
《草车》灯及座椅
古老的莞草经过广州美院26名师生之手,成了全新的艺术品
作品在岭南美术馆和广美大学城美术馆一经展出,好评如潮
东莞莞草的种植和编织技艺曾流传千年,学术界甚至有一种声音说,“东莞”的名字其实来自“莞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诗经o小雅o斯干》中的“莞”,就是用东莞特产莞草制成的草席。但如今以“莞”为名的莞草,已经不多见了,其编织技艺也早已躲进了省级非遗名录上了。
3月10日下午,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协同创新之莞草编织传统再生设计研究成果展,在广州美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展,吸引了不少人参观。展览展出了椅子、屏风、画扇等十余件莞草设计作品,展示融入现代元素的莞草编织艺术的魅力。
这些作品出自广州美院工业设计学院家具工作室的26名师生之手。他们用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到东莞道滘、厚街等镇街,对莞草进行全面研究。在面对“无草无人”的困境,他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草编技艺,然后经过多方试验创新,通过不同的编制方法,完成这批不同寻常的作品。
这是东莞与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合作的一个项目,该批产品曾在东莞岭南美术馆展出,让许多东莞市民第一次发现,原来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束之高阁的东莞标志性资源与文化,竟然被一众创意团队重新“玩”起来,也为传统非遗项目的活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思路。
莞草编织艰难的复活之路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莞草编织一度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远销海内外。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短短一二十年内,沧海桑田,莞草已难以寻觅,莞草编织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了。但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情怀在,东莞非遗中心和道滘镇等镇街工作人员持续保护、传承莞草编织,力图让莞草编织再生,融入现代生活。
东莞市非遗中心主任何超群三年前在一次非遗展览上,看到沙田送上来的莞草编织展品样式颇为新颖,给他带来启发,于是就开始寻找莞草编织的再生方式。何超群的想法与曾经的莞草编织生产重镇道滘镇文广中心主任叶建波一拍即合,此后何超群多次带着市文化馆的领导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到道滘镇去商谈相关事宜。
只是过程颇为曲折,叶建波先后寻找、组织原来道滘镇国营草织厂的老工人做编织技艺复原工作,凭着想象编织一些灯罩等创新莞草作品,多方搜集了一些草编的图纸和模具以及编织品,也寻找过本地的香包厂协商生产事宜,但最终因为款式传统、成本过高、市场缺乏而效果不佳。
“我觉得很无助,我们很想做,但地方没有人才,有理念,但没有工厂愿意生产。”说起寻求莞草再生的过程,叶建波感慨说,东莞外事局的领导曾想用莞草编织作为代表东莞的礼物,作为出访欧美时的外事礼物,他便送去了一批,却因为传统草编缺乏设计,没有太多亮点而被放弃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复原部分莞草编织技艺,并引起了不少人关注。叶建波把复原的草编茶垫像书画一样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和会议厅,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后来市里面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时,在市非遗中心和建议下,他把原来的产品和部分复原的产品拿去参展,在市民中间反响不错。
困难激发学习研究的兴趣
叶建波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创意开发,让莞草编织成为东莞手信和外事礼物。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接触了位于万江的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该院正好有一个传统复活项目,双方开始尝试合作。2016年暑假期间,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家具工作室的张欣琦、梁洛文两位老师,带领着24名学生,用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深入道滘、厚街等镇街调研,还向非遗传人学习了十几种草编技艺,随后通过当代的设计语言,亲手制作了15件莞草设计作品,令莞草呈现出创意的百变姿态,去年年底在岭南美术馆举办了成果展,一下子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梁洛文是编织类户外家具的能手,但说起莞草编织,还是表示困难很大。因为莞草这种天然编织材料与他们以前用的PE塑料完全不一样,品质稳定性不够,不好把控,也很难做出统一的编织效果。此外,过往莞草工艺品都是小件的篮子之类的装饰性或包裹性物品,而要设计为现代家具,更要考虑家具的耐久性和承重性。
“调研时发现最大的困难,也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没草没人。” 梁洛文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他的这种惊讶,“时代的变迁很大,随着市场的消灭,技艺也随着衰落,种植业不成规模。”也就是说,由于经济高度发展,除了部分非遗传人在从事莞草编织的推广工作外,经营莞草编织产品生产的企业和手工艺人几乎绝迹,很多工艺手法他们只能自己摸索。
“这种困难,反而激起了我们对这种技艺和材料的重新学习,有更多不一样的收获,这也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兴趣所在。” 梁洛文笑着说,正因为如此,他们尽量研究不同方向的应用,比如扇子、凳子等多种多样作品,惊奇地发现对于莞草,从来没有这么丰富地应用在生活里。他们也尽量在研究中尝试用新的方式去设计编织,比如在和铜、棉、布绳、皮革、纤维等其他材料进行混合编织时,产生了很多新的编织方式和混合搭配。在比如染色上,他们尝试了不同矿原料,呈现出与传统大不一样的效果,让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也很惊讶。
“传统的染色比较简单,按照生产需要,效果也比较适合传统的地方审美,但时代变了,与现代新的审美需求不符。” 梁洛文举例说,传统莞草作品黄色、红色较多,比如此前常用于婚嫁的皇后席就是这类,这种现代人很难接受,他们则用熏衣草的紫色与莞草本色配合,制作出雅致、高贵的效果。
符合当下生活美学是活化的第一步
一种传统材质传统手工的背后,也许标记着一种生活方式,而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复兴传统手工,往往是在活化一种符合现代需求的生活美学。对于“没草没人”的困境,张欣琦在项目之初就定下了两个思路。首先是将莞草编织的品位拉高。张欣琦认为,面对目前原材料少,人工成本高的现实,只能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与多种材料结合,增加文化创意,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从而提高莞草编织的作品的价值和市场需求。“我们都在讲非遗,但做的大多是保护和传承工作。但非遗真正要传承,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张欣琦说,非遗一般都代表着过去的生活方式,只有经过创新,融入符合当代生活的元素才能传承发展。
张欣琦的第二个思路就是探索可行的批量生产,其中本次展览中的“DIY莞草小凳”就是这种探索,客户可以根据说明书,自己动手完成“莞草编织”。“这种相对简单、过程可控的小型家具,与现代企业生产有相像的地方。” 梁洛文也表示,莞草编织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总结出一套流程出来,让使用者体验学习的乐趣,创造更多生活的情景和应用。
“不过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要去形成规模,而是让莞草编织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和让传统工艺再生。” 梁洛文进一步解释道,规模是后面要做的事情,此前最重要的是要先形成对现代莞草编织的文化审美。对于这一点,梁洛文对莞草编织的未来表示很乐观,“从展览中呈现了它新的美,人们被打动了,这从非遗的传承角度来说很有意义。”
“这次合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让我对莞草产品开发更有信心。”叶建波也表示,莞草编织的再生不仅需要老技艺的复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原材料的恢复种植,这需要多个部门合作。他希望先塑造出一批能代表东莞的外事礼物,如果这个过程中能形成更大的需求,有更多市场,就会激发当地农民的莞草种植热情,并形成一个良性发展。
1 2 下一页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气控制柜 http://www.bidadk.com/dianqikongzhigui/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