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w2 发表于 2019-10-13 15:17:54

“90后”入殓师在东莞市殡仪馆工作4年,每天为逝者整理仪容


      
  市民代表体验为逝者整容,专业入殓师在一旁指导。

  市民代表参观殡葬服务整个流程。

  小廖正在为逝者整容。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清明节历来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都会通过各种形式追思逝世的亲友。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白居易这两句诗中所描绘的传统丧葬风俗,正逐渐被现代化的殡葬方式所取代。
  3月26日,东莞市殡仪馆举办了第四次开放日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31名市民代表受邀参观了遗体修复、化妆、火化及悼念告别等殡葬服务的整个流程。其中一位市民在参观后写道:“因为无知,所以恐惧。生老病死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殡葬工作者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值得我们尊重。”
  让参观者们深有感触的近距离接触死亡,正是殡仪馆入殓师小廖和社工陈国泉每天都在经历的“常态”。“90后”入殓师小廖,每天都要在相对封闭的操作间内,对几十具遗体进行修复整理,每天处于悲伤的氛围中,甚至让这个阳光男孩偶尔会心情压抑;社工陈国泉专门负责为家属提供哀伤辅导,但他在工作头一个月的晚上,曾一闭眼就浮现出白天看到的死者面孔。
  然而,相比之下,更让小廖和陈国泉受困扰的,是来自社会的偏见与误解。
  ●策划/统筹:高静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欧雅琴 陈启亮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3月26日在东莞人看来,是个适宜出殡的“好日子”。但对在东莞市殡仪馆工作的入殓师小廖来说,就意味着,这一天可能要为60多名逝者整理好仪容,是异常忙碌的一天。所以这天他起了个大早,在开工之前还打扮了一番,“我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帅帅的,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让自己有个好心情。”
  作为入殓师,小廖在东莞已经工作了近4年。每天,他的工作就是为逝者进行防腐、穿衣、化妆、整容。小廖说,这个工作既是体力活,也是细心活,必须要和同事们合作才能完成。
  以专业手法修复逝者遗容
  “之前网上流传的最恐怖课程,看过吧,那就是我毕业的学校出的。”小廖是重庆人,说起为何与殡葬事业结缘,他就滔滔不绝。
  周一殡葬概论、收尸、整容、插花,周二烧骨、挽联、风水、传染病……这样的“重口味”课程曾引起网友的纷纷议论。这是长沙民政学院的课程表,小廖就是该学院防腐整容专业的毕业生。
  “我上高三的时候,班主任在课堂上晕倒,一周后就去世了。那时候应该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小廖告诉记者,以前老家多数是土葬,但班主任是县城人,小廖作为班级代表去县里的殡仪馆送别班主任,才第一次对火化有了概念。
  考上大学后,对专业的自豪感一直伴随着小廖。因为,他的专业成绩都很好,在学校各种活动中也排名前列。
  在2016年的麻涌“4·13”事故中,因为龙门架被大风吹倒,麻涌一处建筑工地上的多名工人在睡梦中被砸中,不幸去世。经过小廖细心操作和整理,工人们受损严重的遗体被重新修复,恢复了生前的面容,家属看到后也得到了一丝安慰。
  一名台湾女商人在东莞患重病去世,由于跟家人聚少离多,前来送别的家人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他们认识的亲人。好在,小廖为女商人化妆后,将她原来的气色、美丽重新呈现出来。家属见到后,对小廖深深地鞠了一躬,这让他非常感动。这些经历更增强了小廖的职业自豪感。
  每天问候家人成生活习惯
  入殓师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在东莞市殡仪馆,防腐室的工作人员日均处理约50具遗体,遇上宜出殡的吉日,需要加班加点地处理60-70具遗体。虽然加强了通风设施,但这里的工作一到夏天就令人汗流浃背,工作时间一长,很多人都会有腰椎间盘突出、肝病等职业病。
  作为入殓师,小廖养成了一些特殊的习惯。每天出门前、回家后,他都会问候家人。小廖说,平时工作总是与死亡打交道,更深深感觉到需要珍惜当下,“等到人死了再去怀念,会有太多遗憾,活着的时候就要多跟家人和朋友联系。”
  工作多年,最让小廖难以忘怀的是一名自杀的12岁男孩。“看到小孩子选择这样的一条路,真的特别伤感。”在为男孩换衣服时,小廖细致地将男孩兜里的遗物一点点整理好,交给孩子的父母,至今小廖还能想起对方悲痛欲绝的哭声。
  在给孩子整理仪容时,小廖情不自禁对男孩说:“你才12岁,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到这么大,有什么事情想不开非要离开他们呢,这样让他们多伤心呀。”像这样与逝者“交流”,在小廖工作中其实是常有的事。一方面,是因为他把面对的遗体当做有尊严的个体,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种方式排解工作中积累的压抑情绪。
  “任何工作可能都会有压力吧,不过既然选择了,就要自我调节。”小廖说,身处这样的环境,见多了生离死别,很容易让人的心情变坏。小廖说,自己特别感谢从事社工工作的妻子,每次小廖因为工作心情郁闷的时候,妻子就会开导他,陪他一起聊天散步,“不论回家时心情多差,第二天上班时总能热情满满。”
  因为职业曾被司机赶下车
  “国人重生忌死嘛,一个孩子出生全家高兴,但死了一名老人,往往比较忌讳。”小廖发现,对于死亡的敬畏,深入到很多人的内心。虽然工作中小廖获得了很多家属的感谢,但更多的时候也面临着来自社会误解和困扰。
  两年前,一名30多岁、穿着帅气的男子来到市殡仪馆,在小廖的陪伴下认尸。看到遗体的那一刻,男子瞬间泪流满面。“事后才知道这是他的妻子,平时感情挺好,但在一次口角纷争后,妻子跳楼自杀了。”男子将妻子生前的照片给了小廖,两天后,看到妻子重新恢复了生前的美丽容颜,男子对小廖感激万分。
  “他后来对我说,小兄弟,你这么好的人,干嘛要做这个,改行到我们公司来上班吧。”让小廖没想到的是,男子开口就让他改行。小廖礼貌地婉拒了对方:“我对我的工作挺满意。”不过,这件事打击了小廖一直以来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让他产生一丝挫败感。
  有一次小廖出门办事,回程时打了辆“滴滴”。上车后,司机也很健谈,两个人很快就聊开了。走到半路,司机突然问了一句“兄弟,你是干嘛的”,小廖心想大家都是年轻人,应该不会有所忌讳,就直言相告自己“在殡仪馆上班”。没想到,司机直接把他赶下了车。事后,愤怒的小廖直接给这名司机打了个差评。
  慢慢地,有时候遇到朋友结婚或者给孩子办满月酒,接到邀请他也会犹豫要不要参加。“我如果到场,年轻人之间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是家里的老人和长辈就会比较在意。”
  小廖对记者说,希望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以及从业者专业素养的提高,这个行业能获得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箱 http://www.bidadk.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90后”入殓师在东莞市殡仪馆工作4年,每天为逝者整理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