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wenbo198778 发表于 2019-10-13 19:09:46

“城市绿变”补齐东莞发展带来的环境短板


      

  “在华阳湖正午的炎热天气中,无人机像蜻蜓一样盘旋着。随风摇曳的白莲花令人眼花缭乱,岸边的芦苇长得很高。无人机被用来确保这里的水中没有垃圾漂浮,没有人在湖畔采摘荷花”——9月26日,德国《商报》大篇幅刊登了文章《DrohnenüberdemLotuswald》(中译名:荷花海洋上的无人机),该报驻中国首席代表、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用细腻的笔触,生动描述了东莞近年来生态治理与创新发展齐飞的优美场景。

  用40年的时间,迅速完成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发展历程,东莞在城市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突进中,“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荷、环境恶化”也相伴而来。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东莞努力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


当年的农业县。 资料图片
  环境整治排名最末引发生态觉醒

  溪头公共食堂、漂草池、马石街、石晒桥、斗楼……今年初,厚街镇湖景中学的老师方玉均凭借着儿时的记忆,画出了一幅70年代的溪头村貌画,并命名《童年古村记》。画中的人文地理旧貌,令一些50岁以上的村民深有感触,“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我们溪头古村的原貌,从画里能回想起当时农耕生活的点点滴滴。”

  改革开放前,东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处处田园风光。当东莞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后,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制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制造了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和压力。

  1999年,全省21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公布,东莞环境质量居全省末位,将东莞的环境状况推到了风口浪尖。“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全市300多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在这一项指标的打分中,东莞直接得了零分。时任市长佟星痛心地说“东莞以前所赚的钱全部用于治污还不够”。

  “富起来”的东莞从这时候开始意识到,必须要走生态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2001年,东莞亮出建设“生态绿城”大旗,提出各城镇组团间以绿带相间隔,天蓝、山青、水秀、气纯的发展蓝图。2002年,东莞市又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文化新城、生态绿城”的发展目标。不仅要把一个经济强市展现给世人,更要把一个园林绿城留给后代。

  “壮士断腕”般关停高污染产业

  2006年,位于东江支流边的觉华水泥厂应声倒地,中堂镇26家水泥厂最后一栋厂房湮没在黄色灰尘之中。中堂曾是东莞市著名的建材工业大镇,水泥作为当地产业支柱,最高峰时年产值达8亿元。为环保让路,中堂镇“壮士断腕”,两年内将全镇水泥厂悉数关闭。

  “九年创模路”在东莞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2002年,东莞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并于2005年正式递交申请。2006年开始,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达376亿元,水泥、养殖场等一批污染行业被果断叫停。同时,东莞以环保审批为抓手,对一大批不符合科学发展目标的项目进行否决。2009年至2013年,共拒批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和产业政策、选址不宜的项目2436项,投资总额526亿元。

  在创模的道路上,东莞人始终告诫自己,要坚持“四个忍得住”,即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坚定不移地从源头控制污染,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回望当年的选择还是正确的。”曾掌舵中堂水泥产业的时任镇委副书记黎玉岗表示,关闭水泥厂结束了村村烟尘飞扬的历史,镇村环境明显好转,焕发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2006年全镇共引进项目87宗,同比增长45%,基本实现产业结构的平稳过渡”。

  从2003年起,东莞就做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大决策。2007年、2008年……每年,东莞都将生态文明纳入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在2011年,东莞人仅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就率先在莞邑大地上修建了225公里的省立绿道和511公里的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如今,一条条绿色丝带织就的绿道网络蜿蜒深入到东莞的广袤乡村,将岭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市民走出家门,只需步行一段时间,就能踏上一条绿道,或通向中心区,或通向公园,或通向森林。

  “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一个个头衔相继获得,是对东莞率先做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探索的充分肯定。

  铁腕治污补齐生态短板

  在常平镇笑金坑垃圾填埋场,一堆垃圾经过“分筛技术”处理后,在短短十分钟之内,就可以被分选为可燃物、非可燃物、废铁金属及细土四大类。细土和非可燃物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建筑用途,可燃物被加工成垃圾衍生燃料进行再利用。作为东莞首个存量垃圾分筛处理试点项目,填埋场可以同时处理新旧垃圾,每天可处理的存量垃圾达到2000立方米。

  虽然,东莞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存在水环境质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短板”。近年来,东莞市以全面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为契机,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聚焦生态环境短板,提出投入近800亿元全面打好水、大气、固废和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

  2016年以来,全市已完成9家污水处理厂新扩建、正新扩建6家。2017年以来,东莞推进了44条重污染河涌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茅洲河与石马河污染综合治理。2017年全市新建成截污管网767.81公里,是过去6年建设总量的1.5倍。

  2017年,全市完成67家“两高一低”企业整治退出,削减工业废水排放167.2万吨。2018年,部署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力争年底前完成淘汰全市50%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企业、完成5000家“散乱污”企业淘汰整治。

  同时,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统筹,密集出台一批生态环保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完善制度体系。2018年,更是在连续多年关注经济领域后,出台市政府“一号文”“建设美丽东莞”,从规划引领、补齐短板、提升品质、彰显品位等方面提出20条政策“干货”。

图为麻涌华阳湖。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2017年12月31日晚,东莞水乡大道上车流不息,上万名东莞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麻涌华阳湖,参加一场辞旧迎新的跨年活动。当晚的华阳湖流光溢彩,巨大的音乐喷泉在宽阔的湖面上喷涌变化,远处的古塔、楼阁倒影其间,美丽景象令游客神醉。

  2013年以来,麻涌镇开展了截污管网建设、关停污染企业、清拆畜牧养殖场和违法搭建物等一系列环境整治行动,再现了四季飘香的岭南水乡景致。

  栽下梧桐木引得凤凰栖。持续的生态投入,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优美的环境发挥了吸引优质产业、聚揽高层次人才的磁吸效应。以华阳湖湿地为依托,麻涌引进13个总投资42亿元的农业公园项目,以及京东、阿里巴巴、云南城投、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等20多个总投资538亿元的重大项目。

  作为珠三角首家国家湿地公园的东莞生态园,曾是“东莞最大的涝区、污水汇集区、垃圾堆积区”。从2006年起,经过数年的科学规划和生态系统建设,这里逐渐蜕变为一个以湿地为特色、景观优美和生态良好的现代产业园区,累计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成为东莞环境治理的一个典型。

  10倍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负氧离子含量,6.8倍于全国标准的人均绿地面积,70%以上的自然绿地覆盖率……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看来,松山湖代表了当时国内城市集群设计的最高水平。如今,这里被称为“宜居、宜业、宜创新”的热土。在带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松山湖也改变了东莞人的城市发展观念,展示了“绿色转身”后,高生态含量促进高科技含量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下,东莞明确了“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宜居生态之城”的城市新定位,全力提升城市品质参与大湾区整体竞争,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城市,正在以更加自觉的认识与姿态,走向全新发展路径。

  数读

  2005年

  200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量比重占60.5%,到2017年比重已下降为37.3%;燃料油消费量比重则从12.7%下降为0.4%。

  2005年

  2005年,东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0.86吨标准煤/万元,2017年已降至0.4吨标准煤/万元,相当于每生产出价值1万元产品的产值,少消耗0.46吨标准煤的能源,降幅超过一半。

  2017年

  截至2017年,东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50.5%,拥有城市公园上千个,全市建成绿道956公里,建成湿地公园16个,建成森林公园14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7.4%。

  2017年

  近5年监测数据表明,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55天,灰霾天数减少了48天。

  金句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曾这样阐述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只有把东莞的城市品质和内涵提升上来,才能产生先进制造业的“洼地效应”,与周边中心城市形成分工明确、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否则,高端产业和人才过境而不留,积淀不到精华,优质要素反倒因周边中心城市“虹吸效应”而流失。

  “有种蓝叫东莞蓝”

  2018年4月18日,东莞市高规格召开全市蓝天保卫战动员大会,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自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东莞空气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人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东莞天空的美图,并配文称“有种蓝叫东莞蓝”。

  评论

  让“美丽东莞”为城市发展积蓄后劲

  东莞曾是一座颇为“矛盾”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实力雄厚,但一直以来,城市品质却无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年代,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粗放型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品质也被人诟病为“城不城、村不村”。

  新常态下,东莞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和社会转型都进入关键时期,“世界工厂”不断谋求向“创新高地”的转型,对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技术及企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这些人才和企业对城市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城市环境作为支撑。产业的形态与城市的形态存在某种动态的一致性。因此,城市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愈发深刻地凸显出来。

  城市品质提升的要求,也与区域格局的动态变化相关。当前东莞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而同时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的开通,香港、深圳、广州等先进城市的产业、科技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溢出效将由更广阔的腹地来承接和分享,东莞如果不对标一线城市,扎实提升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那么未来的发展优势很有可能弱化。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城市文化与内涵,以人为本的城市格局和功能等等,都是考量“美丽东莞”的硬指标。如今的东莞,将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提升摆在更为核心的位置。从关注生产要素到聚焦城市对资源要素的承载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美丽东莞”将为这个城市在区域合作与竞争中积蓄更多后劲。
?
   
了解更多请登陆 水泵控制箱 http://www.bidadk.com/shuibengkongzhixia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市绿变”补齐东莞发展带来的环境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