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鞋子的猫8 发表于 2019-10-13 19:10:41

东莞市属国企重组整合大幕拉开!市国资委助力改革攻坚

■3月26日,东莞市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动员大会召开 市国资委供图
  市属国企重组整合大幕拉开,市国资委助力改革攻坚
  国企改革向深水区破浪前行
  从机关到一线,从工地到厂房,从松山湖到滨海湾,从融融春日到火热初夏,浩荡的改革之风正在莞邑大地劲吹。
  3月26日,东莞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动员大会召开。在这个孕育希望的时间点,东莞新一轮国企重组整合打响了发令枪,也吹响了我市新时代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冲锋号。
  整合新的交投集团,组建新的水务集团,将东实集团“瘦身”以做强做优做专,成立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金融集团……
  通过大刀阔斧地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东莞正以市场化、平台化、专业化、规模化为方向,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向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资源性、引领性等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同类国有资产向重点领域、优势企业、优秀团队聚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属国有资本的战略引领作用和服务城市功能,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之机:
  新一轮国企改革恰逢其时
  东莞新一轮国企重组整合,可谓恰逢其时,也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从2016年起,国务院和广东省都印发了有关文件,强力推动央企和省属国企陆续进行重组整合。从上到下,国企改革的政策环境和改革路径渐趋成熟、明朗。
  而作为改革先行地,东莞一直没有停止国企改革的脚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打基础、建机制,到新世纪头十年的全面改制及规范化经营,再到2012年来的“做强做优做活”市属国企,东莞国企改革一直在路上。
  改革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东莞国有资本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引领作用和战略作用益发突显。2017年,市属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指标均位列全省第四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莞国企改革可以从此画上句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东莞国企仍存在部分企业功能定位不够明晰、主业主项不够突出、业务资源不够集中、规模实力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都需要在改革中破题。
  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当前,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倍增计划”等战略部署正在稳步实施。与之配套的交通一体化运营、水环境治理、城市更新开发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都亟需国有资本打造承载能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发挥更大的担当作用。
  东莞新一轮国企改革应该怎么改?改向何处?东莞的决策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研判。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的相关工作,纳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的重大改革任务当中。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去年下半年,时任市委书记吕业升多次听取关于重组整合的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对我市国资工作提出要加强系统设计、明晰国有经济定位、注重分类管理等要求,并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对重组整合有关文件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并给出具体要求。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也明确要求,市属金融企业要在做大规模、做强业绩上下功夫。
  此外,市委副书记张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白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琳等市领导,也多次指导市国资委研究重组整合方案的具体问题。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等部门则对国企重组整合给予充分指导支持。
  在全市工作的大棋局上,国企重组整合“何时改、改哪些、怎么改”等问题渐渐有了答案。作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东莞市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总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等文件先后出台,一场影响深远的攻坚战在2018年的春夏之交打响。
  改革之路:
  “两步走”实现关键领域的战略引领
  根据《总体方案》部署,我市将分两个阶段开展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首阶段聚焦东实集团等四家国企;第二阶段则开展对东莞市能源投资集团、东莞市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市属园区企业的重组整合。
  其中,对于原本业务涉及广泛、子公司众多的东实集团,《方案》提出“做强做优做专”六字要求,并对其做起“减法”。譬如,东实集团旗下交通、科技金融、能源等业务板块的企业,都全部剥离并注入其他国企。“瘦身”后的东实,将重点做强做优做专土地开发、产业园开发、房地产开发、“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相关配套公共服务等业务板块。
  也有国企要做“加法”。交投集团此次就注入了原先东实旗下的轨道交通公司等交通板块企业。如此一来,新的交投集团在全市交通一体化投资建设运营的统筹力和承载力大大提升,轨道交通等投融资也得到保障。
  在类似的逻辑下,新组建的东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将打造成为统筹城市供水排水、水环境治理、相关涉水产业项目投资及服务的全产业链综合性集团。此前供水、治水各自运营的局面,也将一去不复返。
  在东莞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广深科创走廊建设,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的背景下,更高层次的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也随之诞生。新集团由东科金融、国弘投资、东实担保、生技公司等组建而成,同时将承接市财政局、科技局等部门发起设立的相关市属基金,新型研发机构市属股权,及每年“科技东莞”工程部分资金。
  不难看出,新一轮重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瘦身”或者“捏合”,而是切实提高在基础性、公共性、平台性、资源性、引领性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度,优化国资布局结构。同时,企业功能定位也更加明晰,主业主项更加突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重大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这也加速了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初步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
  改革之时:
  首阶段重组整合基本完成
  动员大会已过去两个多月,记者走访发现,在市国资委等部门的强力推动和精心指导下,我市国企积极贯彻落实重组整合,整个进程平稳有序,改革氛围日渐浓厚。首阶段的四家国企的重组整合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在东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眼中,此次国企改革重组方向明确、思路清晰、举措得力,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市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也将为各家市属国有企业带来新机遇、注入新活力。“经过改革重组,东实集团迎来‘瘦身健体、结构优化、业务聚焦、轻装上阵’的新机遇。”
  市交投集团、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沛强在新的岗位已履职近3个月。他表示,这次市属国企改革重组,是我市做强做大做优市属国有资本的积极举措,也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该公司将加快推进东莞交通企业整合,为市民营造“内优外畅、方便快捷”的交通道路环境,把新交投集团打造成全市交通一体化建设运营及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投资的综合性集团。
  在首阶段工作推进的同时,我市也在加快后续阶段的工作,包括重组整合“能源投资集团”“资产经营公司”。对于市属园区企业,也将结合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及企业实际情况,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适时进行重组整合或管理体制调整。
  不过,国企改革工作点多面广、事项繁杂,接下来如何攻坚克难完成后续的相关重要改革任务?在《总体方案》中,实施路径、责任主体和时间安排都已一一明确,正待紧锣密鼓地深入推进实施。正如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任洪杰在动员大会上所说的,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等不得”,也“急不得”。
  延伸阅读
  市国资委:
  夯基垒台做好改革保障
  百尺之台,起于垒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有关要求,市国资委为推进东莞新一轮国企重组整合,牵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通过夯基垒台确保改革重组顺利开展。“我们为这一轮国企改革已经筹备了两年。”市国资委有关人士透露。
  首先是对内“摸清家底”,开展一系列调研,摸清市属企业实际情况,详细了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面临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思路,研究吸收企业提出的有效、合理建议;还多次拜访省国资委,接受省国资委相关领导和处室给予的专业指导和细致帮助,并通过积极走访学习,认真研究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4个周边城市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总结各市的具体做法。
  为了做好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市国资委在其他部门支持配合下组成调研组,对省粤科金融、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深创投集团、深圳市高新投资集团等四家业内优秀企业进行调研。
  为了杜绝“拍脑袋式”决策,市国资委还请来专业中介机构,让数据和报表来说话。譬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拟重组整合企业制作模拟财务报表并出具意见,同时,委托毕马威企业咨询公司,针对轨道交通公司并入交投集团、水务集团组建等重大重组事项进行财务分析和战略分析。模拟合并报表表明,重组整合后,市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得到优化,各新集团公司核心业务、资产规模、负债率、盈利能力等指标都有所改善。
  再经过对风险点的梳理防范,理顺重组整合的前置事项,以及几易其稿地完成起草《总体方案》等文件,市国资委加速助推东莞新一轮国企改革攻坚向深水区破浪前行。(记者 黄锐)
了解更多请登陆 路灯控制箱 http://www.bidadk.com/ludengkongzhixia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莞市属国企重组整合大幕拉开!市国资委助力改革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