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一代供电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编者按
人物档案:
洪志坚,男,1935年出生,东莞人,原东莞供电局变电工区副主任。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成为游击队情报人员。1950年所在游击队被收编为两广纵队炮团二营,随军参加万山群岛战役。1964年,转业进入东莞供电公司,先后在生技股、莞城供电所、调度室、变电工区工作。1994年离休。
好身板爬杆登高难不倒
1964年,我离开部队,转业来到了当时的东莞供电公司,之后先后在生技股、莞城供电所、调度室、变电工区工作,直到1994年12月离休。
刚到供电公司时,我被安排在生技股做排工,主要安排每个班每天的任务,工作要求提前一天将第二天工作任务进行收集归纳,并按照实际情况安排工作人员和人数。在这里我一干就是3年。直到1967年,我调到莞城供电所,主要负责10千伏线路维护、变压器运行管理,%26nbsp;此外,还兼做高压线路的施工和运维工作。
由于在部队练出来的好身板,且有种不怕死的“牛劲”,爬杆登高、换瓷瓶等工作自然难不倒我。后来,爬电线杆的次数多了,我的平衡能力越来越好。当时,我们经常会做一些“玩命”的高难度动作,来突显“技艺”。1969年,建设110千伏桥头至寮步线路时,我和工友一起参加立杆、架线。在施工现场,我没有借助任何工具,徒手爬出离杆3、4米远的地方,并稳稳地坐在高高细细的电线上。这个场景被一个工友用照相机拍了下来,我至今还保存着这张照片。
当时供电所工作人员紧缺,我有时要兼顾抄表工作。忙不过来时,连装表这样的技术性很强的活我也干过。
1974年8月,东莞供电公司成立调度室,隶属生技股,主要任务是负责内部分35千伏以下电网调度运行。那时东莞用电量增幅不大,如果遇上缺电,才需要通过调度来合理安排用电。按照程序,首先用电股每天会提前给调度指令,告知第二天需要给镇街的送电量,以及拉闸限电时间。所以,那时的调度任务并不算重。
1981年,东莞供电公司更名为东莞供电局,后于1984年,新成立了变电工区。次年,我便调到变电工区修试班当班组人员,负责变电站变压器的安装、试验和投产。此后几年,先后动工兴建或改造了110千伏虎门、常平、茶园、石美、中堂、道滘、石排、木井、主山等十几个输变电工程,班组工作量大增,加班成为常态。
1988年9月,我当上了变电工区副主任,主要负责后勤服务工作,一干就是6年。工作岗位换了,担子也重了很多,后来几年,变电站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后勤工作越来越重。
除了运送材料、组织文化活动,我还负责工区10千伏电缆采购。上世纪八十年末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我必须亲自到广州去,找相熟的电缆工区和安装公司采购。那时去一趟广州不容易,坐完船还得转几趟车,来回至少两天。为了不耽误采购时间,每次出去都得“争分夺秒”。有一次,妻子骑自行车载我到码头坐船去广州,刚到码头,船已经开始撑出岸边。我一急,快速助跑后竟冲了过去,“噔”的一下就跳上了甲板。这一招着实把船家都给镇住了,也把妻子吓得不轻,毕竟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当然,冒险仅此一次。
现在,我已离休十多年了。离休后,最钟爱种花和唱歌,每天哼唱几句红色经典歌曲,觉到心里面满满都是幸福。
人物档案:
张伟鹏,男,1944年出生,越南归国华侨,祖籍东莞,原东莞供电局线路管理所所长。1964年,参加工作进入东莞供电公司,%26nbsp;先后在高压施工班、线路工区办公室、线路管理所工作。2004年退休。
40年难忘的“线路情缘”
1964年高中毕业进入当时的东莞供电公司,直到2004年退休,我在线路班整整工作了四十年。线路工很苦,那时有几个词很能形容这个岗位——“皮黑、心红、铁脚、马眼、神仙肚”,“皮黑”是因为成天在太阳底下干活,皮晒得很黑,“心红”是指要有一颗爱国爱党的红心,“铁脚”是指脚力要好,能走远路能爬高杆,“马眼”是指眼力要好,能发现线路萌芽状态的问题,“神仙肚”是指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忍受饥饿。四十年中,有过几次离开线路专业的机会,但我一直选择坚持留在线路专业直至退休。
能无怨无悔地在线路专业呆上四十年,缘于我对它的情有独钟。历任领导对线路工作都非常重视,一些重要线路的施工,还会同施工人员一起参与一线施工,我们工作很受鼓舞;此外线路班氛围很好,同事都是很淳朴的人,他们头顶青天脚踏实地,没有勾心斗角,前辈说话年轻的都会听,偶尔有一些小误会小争吵,一顿饭、一杯酒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巡线是线路工的日常工作,但早期交通非常不方便,巡线全靠双脚。印象比较深的是35千伏文东线,那条线路跨越三条河流,每个月要巡一次,运气好时能遇到船家,但大部分时候需自己解决,所以游泳也是线路工的必备技能。游得次数多了,大家都会在下水前先把衣服包起来,游过河后再把衣服穿上,这样不会耽误时间。
那时的夜巡也让我记忆深刻,因为设备瓷瓶老化时会发出蓝光,只在夜间才能看清,也很容易看到接驳口因发热而变红甚至产生火花,我们需要立即做好记录,并且及时更换这些老化设施。夜巡一般三人一组,我们组里有一个队友很胆小,夜巡虎门到东莞的一条线路时,需要经过一些村里的墓地,当时还是小年轻的我们会相互打气,也会相互逗乐。
除了巡线等日常工作,一些大的工程施工更考验线路工的毅力和耐力。1964年底,广州文冲至东莞35千伏线路木杆改水泥杆工程作业时,为了抢工期,整个线路班从早六点半到晚上六点,持续作业,没有时间回驻地,只能在工地上简单用餐,对体力和意志力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即便如此,依然没有一个人对此有怨言。
当时,东莞供电事业存在起步晚、人力不够、专业人才欠缺等问题,尽管如此,线路班的同志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骨子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所以在一些“大会战”中,我们的成绩都很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东莞供电公司只有一个大专毕业生,另外有十多个高中毕业生、两个中专毕业生和几个中专未毕业的,一个本科生都没有。要发展必须靠人才,当时公司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每年都会组织线路班的人员去广州、佛山参观学习。好学、爱钻研也是我们东莞供电人的特点,1970年峡口到石龙10千伏线路的水泥杆立杆,39米高六七吨重的水泥杆我们一次性就倒立起来了。1986年惠阳地区供电局组织属下各局开展应知应会技能考试中,东莞市供电局派去的代表也都拿了冠军。之后,东莞的供电事业实现了后来居上。
我在线路班奋斗了四十年,铸就了我坚韧的意志力,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性,也让我结识了众多一起挥洒热血的战友们。现在,东莞的供电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继承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为东莞供电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我相信东莞的供电事业会越来越好。
了解更多请登陆 动力配电箱 http://www.bidadk.com/donglipeidianxia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