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照亮小康路——黔西南州建设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综述
条条“银线”穿村寨,盏盏“明灯”照金州。贵州电网兴义供电局变电管理所高压试验班技术人员在工作。兴义供电局供图册亨大顶柱风电项目。王国义摄兴义供电局500千伏金州变电站。卢关文 摄黔西南州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力、煤炭、风力、光照等资源,全州电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2018年,全州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累计达到1081.6万千瓦。其中,水电总装机670万千瓦,火电总装机322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90.5万千瓦。到“十三五”期末,全州装机容量预计达1312万千瓦,预计新增装机382万千瓦。供电行业州内形成以南方电网兴义供电局、地方电网金州电力公司为主的两张电网体系,电价“洼地”优势逐步增强,资源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黔西南从过去的“油灯照明”变成了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奏响了跨越式发展的时代强音。 “鲁布革冲击” 奔腾在云贵高原上,黄泥河穿越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的鲁布革高山峡谷,激流倾泻,一往无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国家正式批准建设鲁布革水电站,由水电部14局负责施工。 鲁布革水电站一站连两省,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和云南省罗平县境内。1977年9月,贵州省、云南省签发《关于鲁布革电站建设有关问题座谈会议纪要》明确,兴义承担鲁布革电站建设库区移民安置、施工单位粮食、蛋禽、蔬菜供给。为了弥补兴义电力不足,从鲁布革电站架设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到兴义,建设兴义城南变电站,每年按电站发电量的5%留成给兴义。 1984年4月,水电部决定采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鲁布革电站工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世界银行规定,要想引进贷款,必须实行招投标。中国、日本、挪威、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竞标角逐。最后,日本大成公司中标。挪威和澳大利亚政府向工程提供贷款和咨询。 鲁布革电站建设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推行的优化劳动组合,有力地推进了电站的建设。 1985年11月,大坝工程截流。1986年10月30日,隧洞全线贯通。1988年7月,首台15万千瓦机组发电。1991年6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总容量60万千瓦。 1992年12月,鲁布革电站工程全部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评价说:鲁布革水电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并按世界银行规定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和项目管理的工程。鲁布革电站的建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管理模式,开了中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鲁布革水电站先进高效的建设实践对当时我国工程建设在管理体制、劳动生产率和报酬分配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中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为“鲁布革冲击”。 随着鲁布革水电站建成投用,兴义市政府正式成立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负责管理鲁布革电站每年向兴义市提供5%的留存电量,兴义市“一城两网”(南方电网和地方电网)的供电格局就此形成。供电员工在为册亨香蕉大数据扶贫产业园巡检线路设备。卢关文摄从1993年初开始,鲁布革电站开始向千里之外的广州送电,目前,电站60%的电量发往广东。 建成“西电东送”重要基地 黔西南州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和煤炭资源。境内河流100多条,南、北盘江境内流程264公里,流域面积6457平方公里,落差425米。 在水电发展上,截至1980年底,黔西南州境内建成小水电站503处,总装机容量31285.5千瓦,累计发电量4178.4万度。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红水河流域开发综合利用规划》,在红水河上规划兴建10座梯级电站,全州水电开发迎来大发展。 1983年初,天生桥二级电站动工建设。天生桥二级电站位于南盘江干流上,是红水河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第二个梯级电站。1992年底,天生桥二级电站第1台机组发电,2000年底机组全部投产。 1991年下半年,天生桥一级电站开工建设。1998年底,天生桥一级电站首台机组发电,2000年底机组全部投产。 天生桥一级、二级电站的建成投产,使黔西南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点,有效地改善华南、西南电网的供电质量和提高电网效益,对华南电网“西电东送”,缓解广东省供电压力,促进广东、广西和贵州三省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迈步进入新世纪,黔西南州继续抢抓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发展战略机遇,提出“电力兴州”的战略决策,平班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等一座座大型水利综合设施拔地而起,全州水火并进,同时大力推进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 2001年10月,红水河南盘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第三个梯级电站——平班水电站开工建设。当年,第四个梯级电站龙滩水电站开工建设。 2003年11月,黔西南州开始开发建设北盘江流域梯级电站。最先开工建设的是大田河水电站。随后,在北盘江干流上,陆续开工建设了光照、董箐、马马崖3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341万千瓦,发电直接输送广东省。 在大中型水电站的带动下,小水电开发兴起。全州2015年末小水电站总发电设备135处62.523千瓦,全年发电量预计16.8亿千瓦时。 黔西南州成为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建成的天生桥一级和二级,鲁布革、平班、光照、董箐、龙滩、马马崖电站等,在南北盘江梯次分布,总库容达6.29亿立方米,总装机670多万千瓦,成为中国“西电东送”的重要电源基地、电力枢纽和通道。 在火电发展上,黔西南州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修建新的火电厂,就地转化利用煤炭,解决区域煤炭受市场制约外卖难的问题。 2005年4月,兴义火电厂选址在兴义市清水河镇黔西村。2009年11月28日,总投资94亿元,装机容量4×60万千瓦,年发电量160亿千瓦时的兴义火电厂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5月和12月,一期工程第一、二号机组分别建成投运。 清水河工业园热电项目是黔西南州进入21世纪后修建的第二个火电项目,于2013年6月开工建设,第一期7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湿冷供热机组一号机组于2015年12月移交生产,2号机组于2016年5月移交生产。此外,中电普安电厂132万千瓦、贞丰自备电厂140万千瓦等在建火电项目纷纷上马。目前,中电普安电厂已建成发电,全州火电总装机达到了300余万千瓦。 目前,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在黔西南州方兴未艾。 晴隆、兴义、贞丰、册亨、安龙等县市纷纷建成光伏项目并网发电。目前,全州共建成光伏发电站15座,总装机容量达到74.5万千瓦,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60万千瓦装机的目标。 2015年3月底,贵州省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兴义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成投运。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机械炉排炉焚烧发电工艺,建成投产后,每年电网供电1.4亿千瓦时。2017年5月,二期项目建成投运。 深入实施“大电强网”战略 近日,黔西南州唯一一座500千伏变电站金州变3号主变成功投运,进一步为兴义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整体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金州变电站自2008年投运至今,一直是黔西南地区唯一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既是兴义电网的中心枢纽,也是西电东送的重要支点。500千伏金州变3号主变扩建工程是省发改委为满足兴义及六盘水南部新能源富余电力送出的需要而批准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195万元,2018年11月开工建设。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兴义电网已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34座,电网电源总装机629万千瓦(火电装机318万千瓦、水电装机23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76万千瓦)。 2015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黔西南州地方电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黔西南州地方电网生机焕发,成为了地方工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切实推动全州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地方电网承担了兴义市部分地区、黔西南州工业园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相邻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供电任务,为地方政府“煤电铝”等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凭借得天独厚的电力、煤炭等资源禀赋,黔西南州以“电”作为全州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将“电”做强,将“网”做稳,将“产业”做实,全力形成“大电强网+大产业”、煤电网产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 积极推进南方电网与兴义地方电网“两网”融合发展,在支持南方电网在州内全面发展的同时,支持地方电网做大做强。统筹推进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电源点建设,加快推进中电普安电厂2×660MW(兆瓦)、贞丰县4×350MW(兆瓦)、安龙县2×350MW(兆瓦)自备电厂等的建设;扎实推动“煤矿-发电”“电网-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地方电价优势,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特色产品的产业链构建和延伸整合,推动义龙大数据、兴仁登高铝业、振华新材料、清水河煤电冶一体化综合项目和兴义发电厂收购整合的清水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进度,逐渐形成一批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工业骨干项目,全州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大电强网+大产业”特色工业发展格局逐步成形。优质供电服务点亮阿妹戚托小镇。卢关文 摄尤其在推进电煤融合方面,按照政府、煤矿、电厂“三个相对满意”的原则,政府搭台,电厂发挥融资优势,以参股、注资、预付电煤款等方式,提供资金帮助煤矿开展“五化”改造提升产能,按照约定优先保障电厂燃煤供应。目前,兴义电厂、清水河自备电厂已与州内多家煤矿建立了融合关系,电煤保供逐步稳定。以“煤”为“一车间”、“电”为“二车间”、“网”为“三车间”、“终端产业”为“四车间”,有力推进大电强网+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作者 刘义见习编辑 骆航念编审 李劼了解更多请登陆 照明配电箱 http://www.bidadk.com/zhaomingpeidianxiang/
页:
[1]